讲原则的主要故事,有de

遵义哪里可以定制西装-遵义哪儿有定制西装的

:1886年12月1日生,字玉阶。四川仪陇人。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,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参加了辛亥革命。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、副团长、团长、旅长。曾参加护国、护法战争。1922年赴德国留学,同年加入中国***。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,次年回国。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,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,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。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,建立工农民主政权,同年4月,率起义军上井冈山,同领导的部队会师,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(后改称红军)第四军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。1930年起,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,第一方面军总司令,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,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。和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、二、三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1933年春和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1934年10月参加长征。1935年1月,在召开的遵义会议上,严正批判了“左倾冒险主义”的错误,坚决拥护和支持在全党的领导地位。在长征途中,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,进行了坚决的斗争。 抗日战争时期,任副主席,八路军总指挥(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,任总司令)。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,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冬,提出“南泥湾政策”,对发展大生产运动,粉碎国民党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 时期,任副主席,中国总司令。协助组织指挥了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随后又和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,指挥渡过长江,为推翻国民党统治,夺取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。 建国后,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军事委员会副主席,中国总司令,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,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。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。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,第七届中央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,第八届中央副主席,第九届中央委员,第十届中央常务委员;1959年4月起任第二、三、四届常委会委员长;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。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。曾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,终年90岁。

总司令的故事

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,他和一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,建立了新中国。他是红军的总司令,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,还是中国的总司令。他是中国的第一元帅、常委会委员长。他的名字叫,被大家尊称“总司令”。

关于总司令的故事很多,我这里讲几个。

纺织机前度童年

朱总司令于1886年12月1日(农历十一月初六)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他出生的时候,家人为他起名叫代珍,念私塾时先生给他起一个字叫玉阶,后来参军后才改名叫。

马鞍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,因为周围的山像马鞍的形状,又是附近农民赶场的地方,所以取名马鞍场。

玉阶的父亲叫朱世林,性情暴躁,而母亲虽不识字,却很温顺、勤劳。小玉阶常跟在母亲身后,帮助母亲干这干那;特别是,母亲纺线的时候,他就坐在纺车旁边,听母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,什么穷人怎样受苦啊,有钱人怎样为富不仁,欺负穷人啊。母亲一边纺线,一边讲故事,小玉阶聚精会神地听着,听得入了迷,听得东倒西歪直打哈欠,母亲就把他抱进屋里去睡,再继续纺线。在纺车吱扭、吱扭声中,小玉阶进入了梦乡。玉阶稍大一点,四、五岁的时候,就帮助母亲干活了,八、九岁就能挑能背,上学回来,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,把书包一放,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。农忙的时候,玉阶就半天读书,半天在家干活,再忙的时候,他就全天在家干活。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。

母亲最疼爱小玉阶,小玉阶也最喜欢母亲,他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。多少年以后,当了总司令的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、感激母亲的文章《回忆我的母亲》。朱总司令在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中写道:“我应该感谢母亲,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。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,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,没被困难吓倒。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,一个勤劳的习惯,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。我应该感谢母亲,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,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。在这条路上,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:只有这种知识,这种意志,才是世上最可宝贵的财产。”

小玉阶喜欢在纺车前听母亲讲故事,还喜欢听一位老织匠讲故事,讲太平军的故事。

母亲纺了线,到了冬天,老织匠就来把线织成布,染上色。那布,又厚又结实,大孩子穿了,小孩子再穿。

一入冬,小玉阶就站在门口望着大路,盼着织匠爷爷讲故事。织匠爷爷当过太平军,能讲很多太平军的故事。

终于盼来了老织匠。老织匠还带了一个10来岁的徒弟。老织匠把织机一支,哒……哒……,就织起了布,太平军的故事也就开始了。小玉阶和几个孩子坐在织机旁,瞪着小眼睛听得入了迷,赶也赶不走。

老织匠跟说书的一样,讲的绘声绘色,讲着讲着还唱了起来,孩子们还跟着打起拍子来。

听了老织匠的故事,小玉阶知道了有一个叫洪秀全的,领着农民起义军造反。在四、五十年前,洋鬼子打进了中国,朝廷怕的要命,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苦坏了老百姓,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,就跟着洪秀全闹起了太平军,杀贪官、杀财主,给穷人分田分粮。老织匠就在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手下,但是,后来太平军失败了。官兵不眨眼,石达开的队伍被赶到大渡河边,数不清的太平军都被杀了,血流满地,河水都被染红了。

小玉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:石达开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?

小玉阶是伴着母亲的纺车和织匠爷爷的织机长大的。

向往革命 苦寻***

从小在私塾念书,还上了小学、中学,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。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,思考怎样救国救民,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。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,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的体育教师。

的父亲一直主张让他读书做官,可是,学了半天却当了一个体育教员,心中很是不悦。1909年11月,又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,开始了军旅生涯,那时,23岁。

在云南讲武学堂,刻苦学习,崭露军事天才,提前毕业到了蔡锷将军的部队,并屡建战功,被升为少将旅长,当地百姓先后为他立了“救民水火”和“除暴安良”两块功德碑,至今还矗立在四川泸州。

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,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,而且转战南北,功名赫赫,但究竟怎样救国,仍没有明确的答案。他在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思索。他订了进步杂志《新青年》、《新潮》、《每周评论》等,努力寻找着救国的道路。当时,身为少将旅长的,待遇已经十分优厚,他不仅还清了家中的欠债,还为家人盖了一座小楼,后来,又把包括父母在内的20几口人接到他任职的四川泸州。但是,他内心却非常苦闷,苦于找不到真正的出路。苦闷至极,甚至抽上了鸦片。

1919年的“五四”运动给了很大的影响,使他看到了曙光;特别是,在他的好友孙炳文帮助下,逐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,救国救民的道路。

1920年8月,来到成都,又遇好友孙炳文。孙炳文对说,他要去北京找五的重要***。听了很是高兴,说:“好啊,咱们一起去吧!”

经过商量,与孙炳文决定,先去欧洲考察学习,努力寻找革命的道路。

1922年初,辞掉军职,抛掉优裕的生活,换上西装,登上了去欧洲的法国轮船安吉尔号。他的好友孙炳文,还有10来个青年,经过40天的航行,首先到达法国著名的港口马赛,然后,乘火车到了巴黎。

与孙炳文在巴黎住在一个中国商人家里。这位中国商人年轻时就漂泊过海来到巴黎谋生,几十年过去了,思乡之情越来越浓。他特别希望听到来自祖国的信息,而他们则一再打听巴黎的情况;因此,一有空儿就坐下一起聊。

一天,那个中国商人又告诉,他听一些中国留学生说,在巴黎成立了一个叫***的团体。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赶紧问道:“那些***人在什么地方?”中国商人说不清楚,但他答应设法去打听一下。 第二天,那个中国商人告诉和孙炳文另一个人知道***的情况。他们急切的跟着中国商人找到了那个人。可是,那个人告诉,***组织的负责人名字叫,但是,已去了德国柏林。和孙炳文听了很是失望。这时候,那个人看他俩诚恳的样子,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,说:“别着急!我这里有在柏林的地址。”

接过纸条,如获至宝,紧紧握着那个人的手表示感谢。

和孙炳文商量了一下,决定马上去柏林找。他们乘火车很快到了德国柏林,按纸条上的地址,东打听,西打听,好不容易来到了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,天已经黑了。 他们俩不顾一路奔波的劳累,敲开了房门,一个年青人出来很有礼貌地问道:“你们找谁?” 连忙说:“我们找!”那个年青人说:“我就是!”

请两人进到屋里,心中还有点不信,***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。当时,也就20来岁,眉清目秀,很精神的样子。

给客人让了座,沏茶倒水,两只炯炯的大眼睛望着和孙炳文问道:“二位有什么事吗?”

端端正正,坐在比他小10岁的面前,介绍了他们的情况,说明他们寻找***的急切心情和要求入党的迫切愿望。

一边认真地听着,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,为的传奇经历和追求革命的激情而感动。他表示,可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***,先做候补党员,然后履行入党的手续。

为和孙炳文安顿了住处。1922年11月,经和张申府介绍,正式加入了中国***,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

祖国壮举除了神舟还有什么?

英雄吕曦东:见不救三份罪

笔挺的西装。带花的头巾。站在一栋陈旧的两层小平房前的吕曦东,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。也许这就是80后一代的标志。

取下头巾,吕曦东头部右边明显的凹陷。那是见义勇为后受伤的他,因从手术被取下一块颅骨尚未复原所致。而现在他还因此不能长久的思考和动脑。

回想那惊心的一幕,吕曦东却感到无比的遗憾:“见不救三份罪,如果当初我没有救他们,我会后悔一辈子,而如果能再给我一点时间,我就可以救出那个阿姨啦”!

记忆随着时间倒流。那是2005年9月18日。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。

在红色之都遵义“爱丽新娘”影楼打工当摄影师的吕曦东,和另外两名同事,来到市郊外为两对新人拍摄婚纱照,随行的还有一对新娘的母亲及4岁的小侄儿。

整整拍了一个上午,临近中午12点,拍摄工作圆满结束。一行人心情舒畅的沿着铁路走向数百米外的公路,准备坐车返城。

途经离遵义南站站台只有10多米远的弯道处时,突然传来火车的鸣笛声,许多走在铁路中间的人纷纷跳离铁轨。

走在最前面的吕曦东猛然回头一看,发现走在最后的一名随行家属,50多岁的妇女张某,抱着4岁的侄孙正要跨出铁道,却发生意外不慎摔倒了。

火车已经从后面疾驰而来,离张某大约只有50米远。而受到惊吓的张某由于腿脚发软,婆孙二人横倒在铁路上,费尽了全身力气始终没有爬起来。在场的许多人惊吓得只知大喊:“火车来了,快跑啊!”

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吕曦东几个箭步冲了过去……

冲到老妇人身边,吕曦东一把拉出了四岁的小孩,随后又和赶上来的同事陈驰,抓住了老人的手臂使劲往外拖。但老人的身体在基本拉出铁轨外时,被火车宽出铁轨的部分撞飞。吕曦东也被车厢挂住,巨大的惯性把他抛向空中,然后被重重地摔在离铁路5米远的水沟里。

吕曦东当场七孔流血,重度休克。事发后,他被立即送往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抢救。几个小时后,吕曦东的头部和胸部都已进行了手术,头部还被取出了一小块颅骨,术后的他仍昏迷不醒,生命垂危。

8天后,一直昏迷不醒的吕曦东终于从神的阴影里走出,而他的名字和英勇事迹早已在贵黔大地、在三湘四水、在中华大地传诵。

苏醒后的吕曦东面对鲜花和荣誉感到非常的不安,他朴素的说:“我不是英雄,我只是比别人反应快一点而已!”

同时,吕曦东还感到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萦绕在心头,难以释怀:如果再给他几秒种的时间,也许结局就会大不一样,也许那个阿姨就不会失去生命!

学生吕曦东:壮举并非是偶然

也许有人说,英雄是在一瞬间产生的。但在英雄的成长与生活中,却有着他人未曾关注和知晓的“瞬间”。

朱晓琳,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。她是吕曦东的邻居,也是吕曦东的班主任。谈起“东东”(吕曦东的乳名)的英勇事迹,朱老师自豪的说:“东东做出这样的事,我们熟悉他的人并不感到惊讶,他从小就是这样做的!”

学生时代的吕曦东,一直是个非常特别的孩子,他的一些惊人之举,让朱晓琳老师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句预言——“这个伢子以后一定要搞点名堂(成就)出来”。

1990年的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板桥村,还是个经济不太发达的乡村。在那个时候,水果对于乡村孩子来说还是非常奢侈的。那年吕曦东刚好6岁,读小学一年级。一天,他把妈妈给的大苹果装进书包,准备带到学校做零食吃。可到了学校后,他发现一个同学没有吃早餐,于是把心爱的苹果让给了那个同学。朱晓琳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,并问他为什么要让给同学吃。吕曦东眨巴着眼睛说:“他没吃饭,他吃了我心里一样的甜啊。”

还有一件事,朱晓琳老师也永远忘不了。那时已进入寒冷的冬天。在上课时,朱晓琳老师发现小吕曦东只穿了件单薄衣服,小嘴冷得通红,但仍然板直着身子坐在教室里坚持上课。一问才知道,吕曦东发现一个同学冷得发抖,就把棉衣脱下来给同学穿了,理由是“应该该他穿”。作为一个6岁的学生,却如此懂得关爱他人,让朱晓琳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,不由得不对这个学生另眼想看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吕曦东的惊人之举不断,而作为邻居的朱晓琳老师也一一记在心上。

1996年三四月份的一天下午,吕曦东放学回家,在经过一个叫黄泥塘的水塘边,看到老人朱陈氏正在池塘提水。由于未站稳,老人连人带桶摔扑倒在水中,老人大呼救命。他边跑边丢下书包,一头扎入冰冷的水中,使出全身力气,把老人推了上来。然后又顾不得脱下透湿冰冷的衣服,再次跳入水中,捞出水桶,打了满满一桶水,与老人一同抬了回去。

2002年,吕曦东听弟弟说,班上有一个同学因父亲得病去世,无钱继续上学。他毫不犹豫的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200元钱,通过弟弟转送给同学,以解燃眉之急。如今,这位同学已上了大学,却一直不知有一个好心的同龄人曾资助过她。

离吕曦东家60米远的地方,住着该村有名的困难户朱云华夫妇,两老活到80多岁时,唯一的单身儿子不幸患病去世了。吕曦东带着弟弟从小就主动帮助这户老人。缺柴少水时,兄弟俩都会主动去帮助他们砍柴挑水,每当农忙季节,吕曦东跟着父母帮老人打稻谷,插秧苗。简直是把朱家老人当亲人养着,一直到2002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。

吕曦东热爱劳动,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出了名的。作为吕曦东的初中班主任,李旺民老师是永远忘不了那么几件事的。

1998年9月1日,李旺民老师安排刚来报名的吕曦东和其他几个同学打扫教室。一个小时后,李老师跑到教室查看,发现教室地面扫得很干净,桌椅板凳排得非常规整,桌面凳面擦抹光亮。第二天上课时,李老师欲表扬搞卫生的学生,并让他们站起来,相互熟识一下。只见其他三位学生都低着头,其中一个说出了原因,卫生是吕曦东一个人搞的。李老师听后,孰是孰非地评说了一番,并当场点名任吕曦东为卫生委员兼劳动委员。从此,吕曦东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入老师的心中。

在教学楼的西头,有一条下水沟,沟坎已倾斜,有好长一段快成了暗沟,且经常堵塞,污泥臭水积了半米深,蚊子苍蝇扎堆,成了学校最大的卫生角。一天傍晚,李老师从河边散步回来,发现吕曦东正满身泥水的在挖排水沟。三米多长,两尺多深,一尺多宽的排水沟已快挖通了。老师心疼地“责备”道:这么重要的事,应由学校请人来挖,你怎么能……。旁边一个学生告诉他说,今天班上的一个同学不小心踏了进去,弄得一身臭泥巴;曦东说,大家干脆把沟挖通,冲干净,以免再害人。沟通了,臭水污泥清除了后,吕曦东又从学校厨房背来水管,接上龙头,把沟冲得干干净净。

吕曦东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在媒体公开后,吕曦东就读过的中学——板桥中学校立刻掀起学习英雄的高潮。 />

民工吕曦东:乐观对待挫折生活

路是人走出来的。但孤独的走出路的人是艰辛的。

(吕曦东表示伤好后还要干摄影,他的梦想是成为全国人像十杰)

由一名初中生,到一名摄影师。吕曦东用坚强和乐观,执着追求梦想,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打工之路,成为优秀的青年农民工代表。

初踏打工之路,是吕曦东人生面临的最大选择,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
那是1999年秋天,为了能让弟弟有足够的资金上学,成绩优秀的他毅然放弃了中考升学的机会,初中毕业后就过早地走进了社会。那年他才15岁。

辍学回家不久,出于生计的需要,吕曦东跟自己的姑父在邵阳市当了两个月的油漆工学徒,因业务太少只好回家。后来,他被一个为邵阳市开影楼的亲戚物色帮手的同村叔伯相中,成为一名影楼杂工。在那间摄影室,他开始学洗片子,一个月下来可以拿到150块钱,但与其他学徒不一样的是,他不但嘴勤,手脚也勤。有时候,为了熟悉一个操作动作,他半夜里还爬起来琢磨。通过他的勤奋,几天下来他就基本上可以独立操作。老板干脆把其他的伙计辞退了,只留下吕曦东一人天天加班。

然而,就是这段清苦的经历,让吕曦东感受到了镜头的无限魅力。在以后的打工岁月中,他心里始终怀着一个美丽的梦: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。

好事多磨。38天之后,原来的老板把店子打掉,又换了一个老板,他只好另外找一个师傅学习。2000年,吕曦东辗转来到湖南隆回县,在一家照相馆开始学美工。可刚刚接触美工才15天,师傅又走了。无奈的他,只好花掉了生平以来自己赚的150元钱,买了一本《纽约摄影教材》自学。

此后,吕曦东四处学艺,先后在湖南衡阳、郴州,广西梧州、广州等影楼拜师学艺。在整个学艺的过程中,他白天向师傅、同事学习,晚上则自学《人像摄影》、《光与影》等等专业杂志或书本。

从最初的杂工到稍后的美工,从摄影助理到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师,吕曦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几个城市辗转漂泊,吕曦东最终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摄影师。去年正月,他与过去的师傅陈驰在贵州遵义会师,两人在“爱丽新娘”影楼打工当摄影师。

回首一路的坚持和奋斗,吕曦东感慨的说,“在外打工都不容易的,很辛苦。但每个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困难,关键是要摆正心态,保持一个乐观的心去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。”

按照计划,吕曦东和陈驰商量,原本准备下半年回家乡自己开一家影楼。可直到现在,他由于脑干受损颅骨还没修补好,无法长时间用脑,甚至看书不到一个小时就头痛,但他坚强的表示:伤好后仍要坚持摄影事业!

在采访的间隙,吕曦东借过记者手中的相机熟练对焦拍摄。他说,“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台像机,但我将来会有的,我的新梦想是成为全国十大人像摄影师”。

梦无止境,这就是吕曦东面对困苦勇不言退的人生追求!

等等······

遵义的风俗有哪些

义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.

1、贵州遵义生产习俗:开耕,春节后第一个庚日,农民驱牛至田间犁田,或执锄于旱地探挖数锄,以示一年农事开始。如天寒、大雨,则于圈内驾牛,以示开耕。清雍正五年(1727年)起,农历二月吉日,知府、知县率丞僚至农坛祭祀,祭毕举行开耕仪式。届时,知府(或知县)掌犁,农夫扶犁、牵牛,府丞(或县丞)端青色木箱于后播种,往返九次,后由农妇耕完籍田(官用祭田)。知府(或知县)率众向北行三跪九叩礼,诵祝文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民国元年起,官方仪式废除,民间仪式继续流传。80年代末,仍有农户举行开耕仪式。贵州遵义祭圈,新猪圈落成,主家备酒肉请木匠于圈内祭神,祭毕,木匠于圈内食祭物,俗称祭圈或扫圈。传说如此养猪可交好运。腊月三十夜,农家备酒肉、香烛纸钱于猪圈、牛圈门外祭圈门土地,祈求来年牲畜平安。解放后此俗渐废。贵州遵义求雨,解放前,久旱不雨,儿童抬狗游街逗狗笑,传说狗笑要下雨。或结队至龙王庙,或附近寺庙祈求下雨,每人手持信香,边走边念:“天门开,地门开,祈雨小儿哭哀哀。祈求北方下大雨,北风暴雨一起来。”“小小童儿哭哀哀,撒下秧苗无水栽。祈求皇天下大雨,黑风暴雨一起来。天久旱,禾苗搞,五谷不生人饿倒。童子稽首叩苍天,黄河倒挂雨来了。苍天苍天,百姓可怜,求天落雨,救活秧田。”每念一遍,群童下跪作揖一次,直至祭毕方散。如不雨,则由壮汉玩水龙,或请川戏戏班演《风波亭》、《走麦城》。仍不雨,官府禁屠、吃素,知府或知县亲往寺庙焚香求雨,或延道士打雨酿。解放后此俗自行消失。贵州遵义投师,拜师学艺称投师。投师时,先写投师约,后行跪拜礼。习艺最少三年,期满称“出师”。届时,徒弟备衣帽鞋袜、彩樟礼品,向师傅叩头献纳,称“谢师”。师傅回赠整套工具或书籍。徒弟“出师”后为师傅帮工一年,然后自行开业。解放后此俗渐废。

2、贵州遵义生活习俗:贵州遵义衣着,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以来,遵义先后流行明朝及清朝服饰。民国初年,直领右袄长袍、短衫和直领或无领对襟衫为主要式样,质地多为棉麻。民国10年(1921年)起,中山装、青年装、西装等传入遵义。解放初,流行列宁服、军干服、妇母装等。60年代起,上海成衣不断进入遵义市,列宁服等逐渐从城区消失。“”中,中小学生崇尚军装。其后,服装款式逐渐更新。80年代末期,款式繁多,男性多着西装,女性喜穿各式套装。长期流行的青、蓝、白、灰单色渐次被多种色调代替,质地多由棉麻变为化纤、毛料、皮革、真丝等。贵州遵义主食,遵义城乡主食大米,间或掺食杂粮。解放后增食面粉。大多每日三餐。暑天,一些以粥佐之。